原标题:当智能音箱开始成为比拼规模的游戏技术创业公司该何去何从?

智能音箱的中国战事是在 2017 年正式燃起的。但很快,这个市场已经走进了分水岭。

有深厚实力的科技公司扎堆入场,无论在产品还是平台方面,都已经发布了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产品。阿里天猫精灵 X1 和小米的智能音箱分别开出了 499 和 299 的「屠杀式价格」;而平台方面,百度 DuerOS 和思必驰 DUI 等语音操作系统则已经在收割市场。

巨头的优势是碾压式的。但我们不如看看创业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存空间:10 月 12 日,已经发布两代硬件产品的创业公司 Rokid 公布公布了自己的全栈语音解决方案。成立三年后,这家创业公司也开始做自己的开放平台了。

这个被 RokidCEO 祝铭明称作是一站式语音解决方案的平台背靠阿里云支持,免费开源。先来看看这个平台具体能够输出什么样的能力:

首先,它包含两套分别搭载 Linux 和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开发套件,根据需要选择阿里云或 rokid 的语音服务,双方共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交互、声纹识别、个性化唤醒词设置等等技能。

其次,在硬件方面,Rokid 推出了一块开发版,搭载着蓝牙、麦克风阵列、GPU、CPU、号处理器等等配置,同时搭载上述软件操作系统和 3.5 毫米的音频输出接口、Micro HDMI 显示输出,甚至可以向外输出充电。

当智能音箱开始成为比拼规模的游戏,技术型创业公司该何去何从?-汇美优普

(Rokid发布的开发套件硬件产品)

也就是说,Rokid 发布的这套硬件+软件的解决方案,相当于将 Rokid 最核心的一系列能力,以门槛最低的方式开放给第三方。就像祝铭明表示的那样,这是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一个工程师,也可以用这套解决方案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智能语音设备。「如果大家真的不愿意做更多的变化,唯一需要的是加一个盒子。」

推出硬件产品之后,再推出语音交互为核心的开放平台,这是 Google亚马逊都在尝试的路径,逻辑也很好理解:智能音箱或者其他形式的硬件绝对不是这场人工智能和智能助手争夺战里的主角,在不断推出 Google home 和 Amazon Echo 产品线的基础上,Google 和亚马逊都在紧锣密鼓的让 Google assistant 和 ALexa 进入更多硬件,占据更多场景。

但这显然都是巨头的玩法,对 Rokid 这样创立三年、尚且处在中小型规模的创业公司来说,%&&&&&%要以不惜树敌的方式开放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并且,%&&&&&%是现在?

智能音箱的竞赛≠手机的逻辑

在今年国内科技圈轰轰烈烈的「百箱大战」里,Rokid 算是一个身份特殊的选手。

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曾经是阿里巴巴 M 工作室领头人。和包括阿里、百度等巨头和很多创业公司不同的是,Rokid 不仅自有品牌的硬件,还从创立起就自己承担起了麦克风真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且在美国和中国都设有人工智能实验室。B 轮融资后,估值到了 4.5 亿美元。

即便是人工智能被炒到火热的创投圈,这也是一个不低的估值。在发布这个开放平台之前,Rokid 发布过两款搭载自家技术的硬件产品。一款是定价超过五千的家庭助理机器人,另一款则是以智能音箱的形式出现的 Pebble,定价 1399 元。

当智能音箱开始成为比拼规模的游戏,技术型创业公司该何去何从?-汇美优普

(Rokid的第一代智能音箱产品Pebble)

从定价来看,第一款家庭助理机器人显然没有什么竞争力。而 Pebble 也有点「尴尬」:目前,为了方便铺量,国内智能音箱普遍定价在 1000 元以下,其中被视为在这个行业极具竞争力的小米智能音箱小爱更是直接开出了 299 的价格。

虽然 Rokid 正在用一个全新的品牌切入新的市场品类,但祝明铭认为 Rokid 面向的消费人群是正在崛起的中产,所以无论从品牌还是音箱音质、工艺、技术方面都有自己的坚持。所以在定价策略上,1399 的价格则高于小米类的「价格杀手类」产品,却低于苹果 Homepod 类的高端产品。

但在智能音箱这个全新的市场里,Rokid 对产品的定位和定价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销量情况暂时不会出现「爆发」的情况。此前 Rokid 团队曾经向极客公园表示,2017 年 5 月发布的 Pebble 为自己定下的是年销售 5 万台的目标。现在来到第四季度,祝铭明表示这个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可即便 Rokid 出色的完成 5 万台的出货量,这个产品量级也不能撑起成为「中国版 Echo」的目标,也撑不起 Rokid 4.5 亿美元的估值。

根据数据显示,Echo 系列产品在 2017 年销量将超过 1000 万台;有评论认为,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拿到 200 万的销量才算进入了智能音箱的「门槛」——目前看来,在 2017 年集中开始发布产品的国内厂商还没有一家达到这个量级。

祝铭明表示,「我们的产品销量对大公司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无论对品牌打造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已经算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兴起的人工智能类消费产品公司和手机行业的玩法完全不同:硬件产品的出货量不是考量这些公司潜力的唯一指标,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打通更多场景和合作伙伴,让自己的技术服务和影响力尽快扩展出去,AI 的争夺不仅是设备量的竞赛,更是数据的争夺。

与其硬拼巨头,不如尝试卖水

另一方面,对 Rokid 这样体量的创业公司来说,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同样也可以成为商业模式上的补充。

祝铭明透露,Rokid 已经和国内几家科技公司的智能音箱达成和合作,成为对方的方案提供商;同时这套背后有阿里云背书的解决方案的市场策略和其音箱定位完全不同,整租模块的价格被压缩到了 100 元左右,是行业平均价格的二分之一左右。一位语音方案解决商对极客公园表示,「这样的价格对那些位于深圳的中小厂商、初创公司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公司普遍没有技术,但是有很强的销售渠道。」

当智能音箱开始成为比拼规模的游戏,技术型创业公司该何去何从?-汇美优普

这意味着曾经被定位为产品公司的 Rokid 也在尝试着开始「卖水」,但同时也意味着,Rokid 顺势让思必驰、云知声甚至 Dureos 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即便 Rokid 背靠阿里云的技术和品牌支持,这个市场也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进入这个一线落地战场,还是要看技术、商务能力和对接能力如何。」一位语音方案解决商对极客公园表示,「现在大家都是靠中小客户做活跃、做指标,但是靠大客户才能赚钱。」

祝铭明表示,目前公司团队已经分为了产品组和平台组两个部分,但他认为这并不代表着 Rokid 正在转型成为一家 to b 的解决方案公司:「未来不排除通过平台和解决方案盈利,我们也会为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定制解决方案。但现阶段来说,产品还是我们主要的商业发力点,作为新的品牌,还是要打造尖刀一样的产品和品牌,背后才能长出一个好的平台。」

的确,如果「智能」会在未来成为一种普遍的能力,那么只做一家强调技术的基础设施供应商,价值想象空间非常有限。根据祝铭明透露,Rokid 接下来会加快产品迭代的速度,发布一系列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

对现阶段的 Rokid 来说,一方面要快速用新品牌占领消费者心智,一方面还要通过技术输出做平台,这并不简单,但对创业公司来说,似乎也是必然的选择。不过 Rokid 的开放平台背后已经有了阿里云的支持,也是阿里首个参与的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开放平台,或许在未来,它也有可能成为和百度 DuerOS 抗争的力量。

(编辑:王伟;图片来源:Rokid、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