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Mate10 借AI“肉搏”三星苹果华为手机要做全球第一,先要打赢高端这场仗

10月20日,华为Mate10在德国慕尼黑正式发布4天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将这一旗舰系列带回了中国

Mate10 借AI“肉搏”三星、苹果!华为手机要做全球第一,先要打赢高端这场仗-汇美优普

华为Mate10国内发布会现场

相比欧洲标准版699欧元(折合人民币5442元)的价格,Mate10和Mate10 Pro在中国区的起售价分别为3899元和4899元。

来自华为官方商城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下午3点,已有超过85万人进行了预约,加上各大电商平台41万的预约量,总数接近130万。这超过了iPhone X过去一个月在中国的总预约人数。相比iPhone X在中国8000以上的起售价,华为Mate10的价格相比之下颇具吸引力。

人工智能是华为Mate10系列的主打特色。而无论从三星的Galaxy Note8到苹果的iPhone X,再到华为Mate10,目前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厂商几乎都在主打人工智能的概念。

这也是手机厂商们在高端市场肉搏的一种折射,他们都希望借助最先进的技术抓住更多用户。

余承东透露,华为手机业务2017年前三季度发货量为1.12亿台,同比增长19%。在最新一季度,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苹果,排名第二,在中国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和7月,华为从销量上已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Counterpoint表示,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15年的14%下降至今年预估的10%。同期,华为从14%上升至18%。

华为一直有在智能手机市场做全球第一的野心。但是,“单纯的市场份额第一不是我追求的方向”,余承东说,“我追求的是高端机超过所有对手,创新力超过所有对手,这样才会成为真正的第一。”所以他认为,华为手机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现在的高端产品做好,打赢高端这场仗。

余承东透露,截至目前Mate9系列销量也已超过1000万台。今年上半年,华为上一代旗舰机型P10出货量超600万部,余承东表示,希望Mate10的全球销量更上一层楼,达到1500万台。

不过,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报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今年Q1的营业利润总额为121.1亿美元,苹果、三星分别瓜分了83.4%、12.9%,中国手机品牌的利润均不到2.5%。

余承东并未透露今年华为手机的利润,他表示,“华为的利润目前还比不过苹果和三星,但跟中国厂家比是超过太多”。

在AI时代,华为、三星、苹果都在采用新的战略和武器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攻城略地。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他们各自的优势是什么,以及下一步的战局将怎么走?

余承东:华为在安卓市场AI能力最强

9月初,华为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曝光,提前剧透了Mate10系列的最大卖点——人工智能。

实际上,从iPhone X、谷歌Pixel2到华为Mate10,目前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厂商几乎都在主打人工智能的概念。

在iPhone X发布会上,苹果宣称,iPhone X的A11芯片带来了“神经网络引擎”,通过机器学习来进行人工智能任务处理,运算速度提升,能够更精准地识别人、物体等。谷歌最新发布的Pixel手机也号称能够深度学习用户使用习惯,成为“个人真正的助理”。

余承东对全天候科技回应称:“苹果正在通过AI打造自己的生态体系,但在安卓市场中,华为的AI能力是最强的。”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详述了这颗AI芯片带来的意义:

例如,AI被用来解决了一个安卓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手机越用越卡。AI芯片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预测,来调配计算资源,以提升手机的硬件处理速度;

Mate10还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改善拍照效果。AI已经学习了1亿张照片场景,使得手机在拍照时能够自动识别物体和场景模式,用更聪明的算法自动调节参数设置。

过去,AI与手机的联系一直停留在软件层面,如语音和图像识别、人脸检测等,华为手机AI芯片则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提供更优秀的硬件性能。余承东介绍,麒麟970在Mate10硬件系统优化、智慧拍照、通话、翻译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除了主打AI,此次发布的Mate 10 Pro和保时捷定制版均采用了18:9的全面屏设计,在余承东看来,全面屏并不是战略控制点。他表示,“仅仅是做手机和硬件是非常容易的,关键是软件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

麒麟970发布时,华为就提出将把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据了解,华为HiLink智慧家庭生态打造3个月,接入的家电、家具制造商已超过苹果。

在Mate 10发布会后,余承东接受了全天候科技在内的媒体群访,就华为Mate 手机的人工智能究竟怎么做?余承东如何思考华为、三星、苹果三方战局等问题做了解答。

以下是全天候科技对访谈内容做的节选:

华为手机在人工智能的取舍

问:全面屏手机是当下的大趋势,华为却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上,人工智能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余承东:全面屏大家都可以做,但软件和生态的优势是最大的。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很多东西,例如让相机功能大幅度提升,未来会更加便捷。最重要的是打造人工智能的生态优势,现在是APP时代,未来是AI时代,到了AI时代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问:有人认为全面屏现在还不成熟,真正要迭代三代,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有很好的体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余承东:(实现)完美的全屏要两、三年?我不这么认为,明年我们就有更加完美的(全面屏)出来。全面屏设计是属于看的东西,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品质、内在的性能。我们不会为了全面屏牺牲用户体验

问:华为AI%&&&&&%没有推出人脸识别功能?

余承东:人脸识别我们早就搞定了,大家用这个噱头,我们随时可以用。我们没有商用,原因是价值不明显,指纹的便携性已经非常好了。要搞要概念产品,我们天天都有概念产品出来,几年后上市的产品都可以生产几万台来用,但是这样没有意义。

问:华为在人工智能的隐私保护方面有哪些措施?

余承东:云端处理是把数据传上去,而华为的人工智能大量的(数据)是在本地处理,必须到云端的数据是要进行脱密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处理器对隐私更有保障。

问:华为智能手表VR等产品发展情况如何?相关的销量如何?

余承东:用发展眼光看待这个问题,VR刚刚开始时,我们也做了,但体验不够好,所以没有大规模地销售这个产品。手表也是这样,包括苹果的手表,也没有达到智能手机的销量,需要一步步完善。比如,智能手表原来没有独立连接功能、防水功能,现在的产品,出去运动时如果下雨了在外面都不怕,还可以实现通讯连接。

问:华为Pay的国际化进程情况如何?

余承东:欧美都在谈,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现在还不到发布阶段,能告诉你的是全球都在做,因为手机移动支付现在非常方便,通过指纹和人脸验证一下就行了。

华为手机如何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

问:华为以前说要干掉三星,不一定干掉苹果,现在是超过了苹果没有超过三星。下一个目标是不是超过三星?如果超过了还有什么事情要做?

余承东:依照我个人的性格,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负责华为无线、华为欧洲(业务),市场份额都在很短时间做到第一。我们非常希望做到世界第一,但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把市场份额做成第一,发布3000万台低端机器很快就可以做到,但是华为想往高端做,想赢得更多的高端客户,因此我们把低端都砍掉了。

在中国,我们的高端产品超过了三星,在欧洲很多市场也都超过了。单纯的市场份额第一不是我追求的方向,我追求的是高端机超过所有对手,创新力超过所有对手,这样才会成为真正的第一。最重要的是把现在的高端产品做好,打赢高端这场仗。

华为的优势是芯片和处理器。和亚洲企业相比,华为有软件优势;跟美国企业比有硬件优势;华为的设计团队在欧洲,有设计的优势。这样结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巨匠。

问:华为相比苹果还有哪些差距?

余承东:一是品牌的差距,二是苹果封闭生态的优势。我们是要打造华为生态服务,但目前的互联网管控弱了一点,例如手机很多手机管家,一堆应用市场,有很多是有问题的应用,下载很有风险,所以安卓的生态是弱于苹果的。

华为真的是长跑型选手,不追求眼前利益的公司。我们不是靠营销起家的公司,是默默无闻的公司,现在也没有上市,也没有让员工一夜暴富,我们研发创新重投入,研发费用很快会成为全球第一。

问:现在国产厂商都面临一个问题,虽然出货量在持续上涨,但是利润还是苹果和三星给带走了,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余承东:跟大部分厂家比我们还是盈利的,但是跟苹果、三星比,是比不上。我们的产品更好,按照我们的体验,是可以卖到七、八千元,我们也追求有一定利润,但更希望消费者享受到实惠。此外,我们的产品质量、产品的服务、口碑都不断提升,未来会持续改进。华为的品牌在往上走,价格也是在逐步提高,以前是两千多,三千多,四千多,现在是有五千多的产品了,这是逐步(实现)的过程。

中国市场未来也是在洗牌,大部分的品牌都会消失掉。例如,以前是有“中华酷联”,“中酷联”曾经都比华为强很多,但现在华为不仅份额是第一,消费者满意度也是第一。我希望还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分数,打开和第二名的差距。

问:华为前三个季度增长最强的区域是哪里?

余承东:增长最快的一个是欧洲、日本、大中华区,然后是亚太、中东,美国今后也会起来。有很多厂家在美国做低端机是没有意义的,美国是高端市场,(高端产品)增长(前景)一定会更大。

问:根据一些机构的报告,就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增速来说,亚太地区的销售量遥遥领先,欧洲和美国增速反而比较缓慢。

余承东:其实我们在欧洲发展速度更快,因为我们往高端走,我们擅长的也是做高端市场。反而在越贫穷的市场我们越做不好,因为我们的研发投入高,技术领先,质量标准高,成本高。在低端市场,用户需求还没有这么高,所以我们不太合适做低端产品,不会做便宜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