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办公室小野“抄袭”背后:云创意的地下江湖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公司报道(ID:cygsbd),作者:碧涛。36氪经授权转载。

今年8月,中国社交网络因为一部电影的上映被撕裂成了两个阵营。不过人们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电影本身的工业水平,而是原作“涉嫌抄袭”的黑历史。从那时起,人们对于“抄袭”这件事,无论从法律意识还是道德敏感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所以到了9月“潘玮柏抄袭门事件”,如果不是发生在娱乐圈里的见怪不怪,我们势必又将迎来新的一波关于“抄袭”的全民科普

但神奇互联网并没有让我们“等候”太久。又过了一个月,一个叫做“办公室小野”的美食短视频大V被爆出涉嫌抄袭。

这并不是办公室小野第一次与“抄袭”联系起来。此前有网友在YouTube上看到了与小野高相似度的视频,于是发出了原版视频链接进行指证,而这次则是被“飙车的老船长”发微博指责连分镜都照搬了,并给出了视频对比,从而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办公室小野“抄袭”背后:云创意的地下江湖-汇美优普

办公室小野“抄袭”背后:云创意的地下江湖-汇美优普

目前的现状是,办公室小野虽然没有办法自证清白,飙车的老船长也没有办法实锤小野的抄袭,但经过此次“抄袭风波”后,即便办公室小野不会因此吃官司,甚至人设也不会因此垮掉,至少在未来的发展中,小野将始终贴上“不是原创”的标签。

而且这种标签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从小野的发迹到登上快乐大本营舞台的巅峰,创业公司报道通过大量内容对比后发现,如今的网红成长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化流水线和标准化模式,“小野”则是这套工业体系中的制式化产品,而一个关于云创意的地下江湖正在向人们展现出最狰狞的一面。

量产抄袭的云创意

老船长在披露小野“抄袭”后,很快在评论区里“收获”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老船长和支持者们相,这些反对的声音绝大多数来自小野方面请的水军(俗称正面刚),表达了大V们有恃无恐,甚至企图利用“自由资源歪曲事实”。

这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错误,因为有恃无恐的不仅仅是大V,这样的事情也并不是短视频领域才有的专利。在微信公众号上,在网络小说、综艺节目、原创音乐等几乎所有与“创意”沾边的领域,都有数不清、抹不掉的抄袭黑历史。

当然肯定不能绝对的说人心变坏了,我们的时代正在创造这样的大环境:

信息获取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降低。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至于人们在交互中越来越难以出现信息不对等的状况,相互学习变得更容易,客观上让抄袭更便利。

获得成品的操作难度降低。互联网的开放性也让许多技术开始快速落地,从而打破了很多领域的技术壁垒,比如过去拍部片子需要专门的摄影设备,现在手机录像就能轻松搞定,过去需要复杂程序才能完成“特效合成”,现在一个视频剪辑软件就可快速完成。人人都可以操作,抄袭更加简单。

当互联网将现代文明的信息库撑到足够大,人们就能够完成“碎片拼凑”式的云创意,即一种打擦边球的创意重组模式。简单点说依靠云创意打造出来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似曾相似却又不知出处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依靠云创意,能巧妙的避开法律规定的抄袭雷区:

1、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样或者高度相似

2、窃取的作品已经发表

3、改变作品类型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成自己的

4、不改变作品类型但利用作品受保护的成分当做自己的

*创业公司报道注:依据《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给某某市版权局的答复 权司[1999]第6号》理解整理所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云创意”已经成为了行业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潜规则,而人们对云创意式的作品往往怀有很大的“宽容心”。包括这次事件中的飙车的老船长,最初他就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宽容态度。如果不是网友替他愤愤不平之声,飙车的老船长也没有为自己发声的动能。

所以“办公室小野抄袭事件”是行业内的珍贵样本,即大众层面第一次看到了“云创意”是如何量产网红的。

云创意的地下江湖

创意是形成差异化的关键,差异化是创业生存的关键。所以在“流量”红利已经消失殆尽,消费者注意力有限且审美疲劳的当下,对于卖内容的行业来说,创意的保障就更加重要。

以办公室小野为代表的短视频行业为例。时间控制恰到好处,内容丰富有趣、信息承载量高,符合消费者移动化碎片化的浏览习惯,让短视频近年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快手的热、抖音的火、Papi酱的走红都是很好的证明。

但短视频依托优质内容和创意的行业特性,则让大多数从业者遇到了怎么保持创意可持续性的瓶颈。就连像Papi酱这样的大红人也在几期爆红的视频后,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寻找创意做出优质内容是个永恒的话题,这关乎到IP还能红多久甚至生存多久。

办公室小野作为短视频行业的一个缩影也不例外。小野曾凭借没有旁白、美食无界、“意外场景”的先天优势、让视频得以形成话题和病毒性传播,实现跨地域、跨国界的蹿红。但继饮水机火锅爆款视频后,小野同样面临着创意枯竭的问题。

“好在”小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标准化体系来应对:

——依托于办公室场景获得话题关注

——团队协作完成制作

——完善视频技能

——每周一次的规律发布

——自研IP打造“家族化”、“场景化”的IP矩阵

——建立脑洞云数据库

——创作视频博取关注

——与广告商合作

——实现变现

在这整套标准化体系中,“脑洞云数据库”是保证创意的关键。只要团队在筹备时期,对照着完成各项工作,“小野本人”只要不做错,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内容效果的下限。

拿办公室小野的老板——聂德阳的话来说,所谓的“脑洞云数据库”并不在云端,而是多人协作的一个“表格”,创业公司报道(订阅号:cygsbd)也对其访谈视频进行了整理:

“每个同事每天都要往里面填充新的条目,每个条目都对应新的创意点。比如神技能——干电池正负极对接——单靠个人是很难想到的,所以发动大家一起创建,目前已经有上千个条目。”

说具体一点就好理解了:

“办公室小野的员工每天都要搜集创意素材,并且将搜集到的脑洞大开或有意思的优质素材分门别类的标签化,从而形成一个备用的创意资料库。等创作需要用的时候,再从数据库里调取相关素材,按照剧本需要组合起来,被使用过的素材则标记下来以后不再使用。从头到尾都是对创意的重组,本质上就是对云创意的运用。”

这也是办公室小野走MCN这种更具商业化更强调变现模式上的一环。

依靠标准化产品,体系化的运营、家族化IP矩阵、场景化的矩阵、体系化的素材库来将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垂直化管理,从而使单独的内容变成文化矩阵,在收入上实现规模效益,在创意上保证创意来源。

现在看来,有了云创意的加持,就算被怀疑抄袭也不过是受点舆论指责的事情吧,只是办公室小野这次的照搬似乎有点突破云创意的界限了。

谁是最大的输家?

当创意的来源都可以用“云创意”来维系,当创意都可以被量化标记,这种量化的创意体系的形成,就注定了IP才是最大的输家。

办公室小野“抄袭”背后:云创意的地下江湖-汇美优普

一方面IP已经被量化得没有个人价值参与的必要。

标准化的瓜子脸、标准化的服装搭配、被训练出来的标准化表现力……人的个体价值和特色正在被特定的“包装”和流程所反噬。现在的工业体系带给了我们无数伪创意,IP作为一个被量化的成果,呈现出来的只是设定好要给我们看到的形象,所以IP成了“伪IP”。

如果你不清楚这样的伪IP到底有什么危害,大可回忆早些年在火车站。人工售票窗口总会起长长的队伍,这事黄会跟你说:给我50块钱,包你排到前10的站位。给了钱之后,他会带着你不讲理的插队。你很纳闷,%&&&&&%被插队的那个人毫无怨言,直到黄牛领了下一个人站在了你面前,你才发现由于自己的“不清白”也变得敢怒不敢言。

是的,当伪IP成为了一种大环境,云创意成为了从业者基本的技能,此环境下沉默总是“好的”,这就叫利益相关。

另一方面IP批量打造代价低。

只要能够精准掌握住大数据中的变量洞察消费者喜好,再加上云创意的加持,效果就能得到一定保障,大局也就顾到了。这意味着IP是可以被轻易牺牲掉的,成为了流水线的量产产品,只要不触碰生产线就不会有大问题。

所以在人人谈及IP的情况下,智力成果反而成为了最廉价的商品。办公室小野里的小野卖脸执行了创意,在收获“看上去有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因此牺牲了二次创业机会。而一旦突破云创意界限被指抄袭,首当其冲的是她,背锅的还是她,从这次抄袭事件的评论区就直观的告诉我们,“小野”才是最大的输家。

不知道下一次体系化的生产下谁会成为下一个小野,也不知道云创意的运用下能不能产生一个更讨喜的“小野”。

或许总有一天你不会在看到人们去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IP价值,不会为了名正言顺而苦心包装。HR们只需要轻巧地敲击键盘,录入最新的招聘信息:

“网红生产专员,月薪3000,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