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上评|苹果X又“脸盲”,人脸识别安全底线在哪里?

  苹果X手机的人脸识别又出问题了。据看看新闻报道,上海一位刘太太的苹果X,可以轻松被儿子面部识别打开。苹果公司的客服回复称,这是小概率事件,暂时无法查明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这位女士和“孩子长得确实太像”。

性别不同、年龄相差几十岁,即使是母子,用“太像”来解释只怕很牵强。而且,这并非苹果X第一次在国内出现类似事件了。几天前,南京颜女士的苹果X手机被毫无血缘关系的同事用脸成功开机,苹果店工作人员也并未给出解释,只是称“是个案,如不满意可退货。”

苹果在新机型发布会上宣称,人脸识别成功率极高,被破解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比指纹解锁还要安全。但刘太太、颜女士等用户的遭遇让人无法放心。尤其是现在的手机储存有太多重要息,一旦安保系统失守,损失与风险极大。即便对于厂家是“小概率”的事件,对消费者来说,危害都不容忽视。

苹果手机为代表,人脸识别技术成了智能手机生产商竞相追逐的热门,似乎产品中没有运用这一技术,就不够代表最新技术,不够炫酷。而实际上,业界人士指出,目前这一技术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实际应用场景中都难以保证100%的准确率。手机生产商对此不会不知道,只是选择性放大了“技术优势”而故意忽视风险。

国内一些手机品牌为了免于纠纷,在手机系统内贴出“免责声明”,承认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难以解决的漏洞,但在手机的功能设置中,人脸识别仍可用于“应用加密”“文件加密”等重要功能。

风险当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嫁给了消费者。双胞胎之间、同事之间、母子之间可以互相“解锁”手机等案例不时出现,直指智能手机人脸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金融支付、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缺陷。

手机人脸识别屡屡闹出的笑话,实则是隐患,理应给市场敲响安全警钟,给炽热的资本热情泼泼冷水——别忘了,技术狂欢的背后,是资本的鼓动。这个据说价值千亿的市场,早已引来多家资本大鳄角逐。手机生产商需要意识到,消费者的安全利益不应成为技术成熟过程中的试验品,这应该是商家持守的底线。

跳出手机领域,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早已遍地开花。很多机场、火车站开始采用人脸识别进行安检,2018年广东高考开启人脸识别报名,安徽安庆等地用人脸识别确定违章行为,北京天坛公园出现了“刷脸”免费领厕纸的公厕……人脸识别,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

技术是中立的,是造福还是“造祸”人类,完全取决于如何使用它。正视问题,思考技术缺陷及可能带来的隐患,不是怀疑技术,更不是要走回头路,而是强调风险控制应始终与技术同步推进,而非滞后。在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评估并合理控制前,我们不应过度乐观。

作者:澎湃特约评论员 文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