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商业红黑榜|中产消费到底是不是伪命题,美国投资人怎样看今日头条

10月16日,宜开拓,忌固守

宜开拓的是新的领域、新的目标受众和新的市场需求,忌固守的是传统盈利模式、传统思维方式。今天的商业小日历里,以下企业在这两个方面更有说服力。

红榜|目标受众在哪里

到底什么是中产阶级,有没有人能够做成他们的生意?同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偶像才能成为爆款粉丝又是如何心甘情愿为偶像买单的?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都能获得特定领域的成功:

  • 对话“一条”徐沪生:卖什么给中产?不设评论区的电商能长久吗?

中产阶级希望通过差异化消费找到自我,“一条”提供了一种方式。“一条”2014年8月上线,先是成为短视频公号里最先跑出来的那一个,粉丝数迄今累积到2100万;也是最先跑通短视频电商模式的那一个,电商平台“一条生活馆”上线一年半,单月营收近亿。凭借电商的新故事,一条近期刚完成C轮融资,数额为4000多万美金。一条CEO徐沪生和我们聊了聊他们对中产、电商、未来计划的看法。

  • TFBOYS和SNH48成功背后,粉丝如何撬动了整个造星工业

SNH48与TFBOYS达到了国内娱乐偶像团体从未有过的高度,通过一场线下的真人互动游戏,牢牢控制着用户的心智与消费的冲动。五年前,台湾知名制作人易家扬在计划打造偶像团体时听到的建议是“机会很大,要赶快推出市场”。而到了2016年5月,当他加盟太合,接手一项重要工作:与日本音乐制作人中田康孝联手打造国内第一支电音女子偶像团体“X女团”时,他却收到了无数“千万不要随便出道”的建议。在这之间,资本市场和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全球前20游戏公司收入近400亿美元,腾讯网易、完美世界凭什么入围?

Newzoo更新了2017年上半年的全球游戏收入前20的企业排名情况。与2016年相比,全球游戏收入前20家游戏企业中,中国游戏厂商的数量从2家增加到3家,处于中国游戏厂商前三强的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0%、53%和90%,数据相对抢眼。 它们的收入增长动力主要体现在哪里?它们在游戏业务上采取了哪些策略从而获得这样的成绩?哪些因素支撑它们的收入增长并影响未来收入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值得仔细研究。

黑榜丨用户体验变的重要

快递开始实名了,这一政策下,你放弃了多少原本打算寄出的包裹?快递公司又因此损失了多少笔交易?实名制后,快递的用户体验受到考验。同样的,OTA为了革新用户体验,必然要舍弃一些原有利益,然而传统模式又如此根深蒂固,看看哪些公司在经历自我革新的挣扎:

  • 快递实名制在路上:执行遇冷、安全隐忧待消解

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征求意见完毕,其中规定应实名收寄物品。若这一法条草案不再修改,意味着快递实名制将明确写入行政法规。快递实名制或最终写入行政法规,迈出实名制寄送关键一步。但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尚不成熟的当下,要平衡快递实名和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尽管快递实名制早有规定,然而实践中,执行多有不力,并且个人信息安全堪忧。

  • 在线旅游搭售幕后:保险公司贴钱推动

搭售风波后,记者了解到,其实大部分OTA都存在搭售问题,在引起风波后,OTA们也都集体做出了整改,然而整改力度似乎并不十分彻底,一些OTA仍然存在搭售,只是在技术上做了隐藏和弱化,减少了勾选项目的数量。在风口浪尖上,OTA们依旧极力维持搭售,这背后不仅涉及在线旅游商的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需要规模化的“基因”导致其宁可亏本也要与大型OTA紧密捆绑航旅类保险的销售。在流量为王的前提下,依托大流量平台的OTA需要以搭售方式来平衡整个旅游生态圈生意。

PK榜丨跨界的联合与PK

互联网的逻辑是颠覆。你不知道哪天,外卖与支付可以联合,团购网站可以向电商学习,新闻也可以当作一种交互体验来研究:

继8月24日宣布合并百度外卖,今天,饿了么宣布正式接入支付宝与口碑的外卖服务线上运营。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支付宝App首页应用中的“外卖”切换为“饿了么外卖”,饿了么成为支付宝原生首页界面11个默认应用之一。美团外卖占领微信流量端,饿了么就拿下支付宝,归根到底是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之间,谁更能吸引流量。

  • 投了Airbnb、Reddit、Quora等明星企业的美国顶级投资人如何评价今日头条

10月11日,美国著名创业企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在其博客上发表了《超级APP 今日头条背后隐藏的力量》一文,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了今日头条五年内成长为中国热门应用的历程,并分析其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成功之道。原文还总结了头条背后的五大隐形力量。点击原文看看美国顶级投资人如何总结今日头条的。

  • 其实王兴和贝佐斯是一类人

王兴今年年中的时候说过,他过去一年里作为管理者最大的进步是“更加有意识地思考长期问题”。而贝佐斯所做的就是在向世人不断地证明:你看,我一直在践行二十年前写下来的东西,并且到目前为止都还非常正确。作为一个创始人,每天都要接触大量信息,有太多抉择可做,思考长期问题是一个理论上绝对正确的事情,但实际执行起来,真的太难。如果跳出短期利益的放大镜视角,这些放眼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问题,可能才是决定一家公司最终天花板的事情。